香港故事 | 天价建筑师严迅奇
- 香港卫视
- 2019/01/07 13:52
-
收藏
-
347.8万
当代香港,是个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地方,不同风格的竞逐构建了这座城邦的内在生态和外在面貌。如果你以为,在任何行业领域,只要具备了优秀的专业能力和中西兼备的文化素养,就一定能够立足香港、闯出一番事业,那还太乐观了一些,因为在这竞争激烈、寸土寸金的华美之地上,无时不在上演着激烈的拼杀搏斗。连一个沉默寡言、醉心于设计象牙塔的本土建筑师,都被政治、财富、文化对抗等等的巨浪裹挟,被冲上了争议新闻的风口浪尖,而香港人甚至从未听闻过这样一位,他们熟悉的许多地标建筑设计师的名字——严迅奇。
为何世人甚或港人都不熟知
这位据传被林郑私相授受的九龙故宫设计师?
天价聘请费用引来社会争议
究竟是他太过高冷离地 还是大众并不了解艺术
在繁华维港的两岸,唯一一片尚未开发成型的大面积土地,就是位于新开通的香港高铁站附近的西九龙了。这里紧邻旺角、尖沙咀,与中环隔海对望,极具发展潜力。而2016年正在参选香港特首、时任西九管理局主席的林郑月娥,突然无预警改变建设计划,宣布将与北京合作,在西九兴建故宫博物馆,并直接聘任建筑师严迅奇做设计顾问,瞬间引爆了舆论炸药桶。
一时间,无数本港电视新闻、广播及网络时评节目,都在热议严迅奇和他的建筑师事务所,如何能够赢取这么大一单生意?这背后,有没有不可告人的利益交换?分析者们查找这名建筑师的过往履历,发现此人曾在公开场合发言说,希望香港能够更加完善建筑设计以公开比赛来竞标的机制,以鼓励挖掘更多新的优秀建筑师站出来。而他自己却安心接受天价的直接委任,听来颇为讽刺。
在2017年1月10日西九管理局举行的公众咨询活动简介会上,严迅奇也出席并发言,他回应各界对其“获钦点”设计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批评,表示理解大家可以质疑他不够资格处理此项目。严迅奇解释说,香港故宫博物馆项目需要做大量研究、不断沟通并且控制预算,因此直接聘任是可行度较高的做法。然后严迅奇开始向现场听众及记者介绍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和样式,如同上课一般,回到专业思维上的讲述并期望人们能够了解。
他一心投入建筑艺术,不热衷政治
却被卷入政治味的议题。
他寻找更多创造空间,起步于香港
北上接手大手笔的项目。
严迅奇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建筑界成就颇丰,是张爱玲所言“成名要趁早”的绝佳例子。他在就读圣保罗男女中学时,就喜欢上木工课程以及历史专题研习。一本描写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的书籍,他读得津津有味,并开始产生“建筑设计也是一种艺术”的理念。1974年,严迅奇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系。1983年,严迅奇刚开始独立与友人创业,便在巴黎的一个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比赛中报捷,成为“巴士底歌剧院”三个冠军之一。
提到“故宫博物馆”,人们马上能够想起两个地方,一个在北京紫禁城,一个则在台北。如今,香港政府和北京签署合作,将会在西九文化区兴建一栋新的故宫博物馆,巡展数百件来自北京故宫的珍品宝物。然而,跟北京和台北的故宫都不同的是,严迅奇设计的香港故宫博物馆,整个建筑从外表来看,完全没有古典的金瓦红墙,而是像一个上大下小的“鼎字”,方方正正。这样的造型,令许多人摸不着头脑,不禁发问:这哪里象是故宫?这样的建筑还有一丝中国韵味吗?
一边是汹汹而来、大声公喊得震天响的香港政坛反对派不断出言批评讽刺,另一边,是只会阐释自己的专业思路,却不知怎样去公关回应的低调建筑师严迅奇。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当许多外行纷纷吵着要指点江山、乱给差评的时候,连香港建筑师学会都看不下去,不能再坐视不理了。记者会几天以后,建筑师学会前会长与现任会长分别登报撰文,力挺建筑师严迅奇是设计西九故宫馆的合适人选。
低调沉稳,简约实用
他的建筑美学需要用心共鸣。
不采用传统的一砖一瓦
却能在都市丛林中开辟古典幽静。
严迅奇的建筑风格,就像其人给人的最初印象一样:低调,内敛。他宁可将古典美学藏在现代的钢筋水泥、玻璃立面的建筑之中,让你看不到却感觉得到,那种东方的韵味,是一种心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底里的共鸣。这种不留痕迹,全靠内力的设计风格,不仅表现在那栋上大下小、像个鼎字、又很现代的九龙故宫馆上,也表现在他为广州、深圳、北京等中国城市修建的一系列各色建筑上面——这些低调的建筑乍一看去并不很起眼,甚至为他的设计口碑引来了一些质疑。
在广州市珠江新城的中心广场上,矗立着几栋庞然大物,遥相呼应,以各自独特的造型展示着不同的艺术观点。早在设计这栋广东博物馆新馆的时候,严迅奇就知道,自己的作品将会与当今世界最着名的女建筑师哈蒂的“广州歌剧院”比邻。哈蒂的设计是由黑白两颗石子组成,充满奔放的流线感,仿佛夜空中的五线谱旋律像潺潺的溪水拍打着鹅卵石一般。严迅奇特别构思了一个非常中式的概念,他借鉴传统的藏宝盒造型,工整、方正、典雅,透漏出一丝神秘。两栋建筑一方一圆,各自传达着西方与东方,现代与传统,奔放与内敛的不同情调,耐人寻味。
在严迅奇眼中,建筑是一门解决问题的艺术。建筑不一定要美,而是首先要追求其功能,达到与周围社区和谐连通的优质使用体验。如此注重实用性和不张扬风格的他,最为跳脱建筑师身份,大玩艺术的一次设计体验,就是在中环置地广场布置装置艺术“Vision Tunnels”了。这一装置艺术,是为了在川流不息的购物商场进行画展。这些大幅画作,有的长宽达几米,昂贵不可触碰,因此如何布展成了难题。严迅奇大手一挥,在空中划出白色半透明的帐幕,所有的巨幅画作和雕塑,通通升到离地两三米的半空中去。
之所以有那么多建筑、地标、甚或装置艺术,争相来聘请严迅奇做设计,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的资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见解,不求表面的花哨套路,而是以清晰思路去达到建筑本身的目的和功能,让访客和参与者都能感觉到建筑作品的重要性。他就像许多普通的香港人那样,资历丰富、做事专业又稳重,自信沉着,但从不吹牛忽悠,也不做过多辩驳。倘若人们误解他,他会淡泊处之。你可能都没听过他的名字,但到处都有他的作品。